池上鄉海拔260公尺以上,水質、空氣、土壤優良才能孕育出冠軍米
農業經營型態是農民根據區域的農業發展條件,如地力、水利、氣候、區位.…‥,再衡量自身的生產能力,如土地、勞力及資金,所產生的農業生產制度。池上地區之農墾以稻作為核心,自清治初墾時期業已進行。土地政策、農耕機械化、糧食政策及良質米生產計畫,依序改變了池上地區農業經營型態,也締造優質稻米的根基。
池上鄉位於花東縱谷平原之中段,地勢平坦廣闊,土地面積8268.54公頃。因地處花東縱谷兩縣交界最高處,故秋冬之季風甚強。年平均溫度18-28度左右,年雨量約1600-1800公釐之間,雨量集中於6-8月間。此區域內平地地勢,大致由西向東傾斜,西面為中央山脈,東面為海岸山脈;平地部份為縱谷平原,地面標高在267-635公尺之間,地形里南北狹長之長方形。池上鄉土壤分由兩山脈之風化土淤積而成,主要由片岩沖積土、東岸母岩沖積土及黃壤上三類構成。
池上鄉灌溉水源主要是來自於萬朝圳水及新武呂溪圳水,萬朝圳水源是引自與花蓮交界之龍泉溪,灌溉面積60餘公頃;而引自新武呂溪水系做灌溉用水者則有池上、萬安、山棕寮等圳水。
池上米特色
池上鄉在民國85年總農業人口為5184人,佔全鄉總人口44.88%,總農戶數為1350戶。全鄉土地面積8268.54公頃中,耕地總面積4022.18公頃,其中包括水田2023.29公頃、旱地1998.89公頃,平均每戶持有農地面積約2.9793公頃。加上池上鄉由於地理環境之故,雨量豐富且無工業廢水、重金屬及空氣污染,對稻作生長發育極為有利:富興、萬安、新開園、慶豐等地區約1000公頃含有黏質土壤的水田,配合新武呂溪溪水灌溉,此溪上游有溫泉多處,溪水夾帶著由山上表土沖刷下來的豐富有機質及礦物質,栽培出本鄉聞名的重要農產品『池上米』。
早期農墾以維生為首務,稻作為農民農墾之重心,自始至終,水稻是池上最重要之作物。改良土壤與修繕水利,使水稻生產面積逐年增加,從民國40年至民國88年,水田面積由639公頃增至1,459公頃。又研發品種與精進田間管理技術,提升水稻之質與量。
「池上米」品質優良,民國60年代參加台中農改場比賽即獲首獎,民國74年農委會、農林廳及糧食局輔導池上農會辦理「良質米產銷計畫」,農民積極參與、成果豐碩,「池上米」從此打響知名度與打開市場大門。
在環保意識高漲與食糧品質提高之要求下,少用農藥與化學肥料,從事農作栽培之「永續農法」、「有機農法」等回歸自然耕作法,成為時尚所趨。
永續農法是培養及維護永久之土壤肥力為主要目標。有機農法是完全摒除施用農藥和化學肥料,有需要時施用有機肥料之自然耕作法。
池上鄉已將永續農法、有機農法之新興耕作理念融入稻作之中進行有機米之栽培與生產。有機米之生產是永續農法與有機農法之一,先進國家所倡導是儘量少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等合成劑,並配合豆科作物在內之作物輪作制度,循環利用農畜場廢棄有機物,兼顧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育之農耕方法。